溝通是一門頗為深奧的學問,當對話雙方或多方未能就不同意見達成共識時,矛盾或會擴大,溝通的橋樑亦因無法互相理解,甚至失去理性而塌下。我們的日常溝通所牽涉的議題錯綜複雜,當中或涉及利益,道德、價值觀等等。本文未能深究各項引致溝通困難的原因,唯簡單從認知及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闡述影響我們理性溝通的共通因素。
偏見 Prejudice
在心理學中,偏見是指在缺乏充份理據下,對一個人或群體的態度或情感,例如「大聲說話的人都是沒有禮貌的」、「女生的數學能力比男生的差」、「患上精神疾病的人是懦弱、神經質的」、「一代不如一代」等等。持偏見者通常無意反思其態度或情感,而對該人或群體作出判斷,並拼命維護其先入為主之見。即使事實推翻這些偏見,持偏見者亦會堅持下去。無容置疑,偏見是溝通上的障礙。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確認偏誤是指人們選擇性地收集及提出有利於自已的資訊,並忽略不利或矛盾的意見,以支持個人的想法和觀點。為節省思考時間,我們會不自覺地讓腦袋裡的有限資訊主導我們的決策,這種思考模式被稱為啟發法 (heuristics)。例如當急著前往某地方時,有人會下意識地選擇乘坐計程車,本以為它方便快捷,卻忽略了路面情況或令他們的行程受阻。在特定的情形下,這種倉猝的思考或會引致確認偏差,因為對情況有利的資訊會較先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而這些有限資訊會使我們無法客觀地審視情況。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當我們在同一時間有著兩種矛盾的想法時,我們會處於一種緊張狀態。為舒緩這種不適,我們通常會使用以下的方法:一,改變對事件本質的理解;二,改變對事情的詮釋;三,保留對事情的原有想法,但嘗試為該事情辯護。舉例說,大學生缺值課堂是普遍的事情,有人認為這行為浪費學習機會,更辜負了父母、教師的期望。缺值者亦可能有相似的想法,因而覺得矛盾,導致情緒緊張。為改善該不適的狀態,他們或會想:一,缺課並非壞事;二,缺課並代表不珍惜學習機會,只是以其他方法學習;三,缺課是不對的事情,但有別的事情更重要。由此可見,為了舒緩緊張狀態,人們會嘗試改變自身想法,使自己的信念與行為間沒有衝突。亦有人會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直至身心得到平衡安頓。
同溫層效應 Echo Chamber
同溫層效應,又稱回音室效應,是一個常用於網絡的傳訊技巧,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媒體中,將一些相近的意見不斷重複,甚至將訊息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演繹,使處於該環境中的大多數人以為這些「回音」就是事實的全部。在社交媒體上形造同溫層效應尤其容易,網站以過濾氣泡 (filter bubble) 這種演算法,根據用戶的偏好設定和搜尋記錄,向使用者推薦一些他們想要的或與其觀點一致的資訊,間接促成同溫層。比方說,有人認為美斯 (Lionel Messi) 是現今最頂級的足球員,有人卻認為該名銜屬於C.朗拿度 (Cristiano Ronaldo),雙方的球迷在各自的群組內搜證以證明此他們的想法,並嘗試貶低另一位球員的價值,使意見和態度進一步偏頗,兩個同溫層間的矛盾亦因而深化。同溫層尤如舒適圈,安於留在回音室的人卻未能察覺這份舒適所加諸的思想枷鎖,使他們的思考空間收窄,無助溝通。
總括而言,我們的認知系統並不完美,各種思考上的偏差使我們無法理性思考,繼而影響與他人的溝通。除了這些與生俱來的認知偏誤外,我們的思考亦可能被外界塑造,重複接觸我們想看到的或觀點相近的資訊使我們的想法和態度更偏頗,溝通障礙亦因此形成。與人溝通時,我們應嘗試設身處地,在對立面思考,促成理性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