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善待和照顧自己

從小開始,我們就被教導要善良。老師時刻提醒我們要對他人有同情心,而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最難忘的名言之一 出自聖經 - 「愛人如己」。

隨著成長,我意識到,在學習善良上所面對的最大障礙之一並非要關愛他人,而是自己無法接受人生中的愛與善。因為各種原因,例如遭受欺凌、創傷、虐待、每日的不安感與壓力,我們或難以自我關懷。然而,在關愛別人前,我們需要學習關懷自己 - 你無法給予他人你所沒有的。

「自我同理心」(Self-compassion)及「善待自己」(Self-kindness)的意思是什麼?

Psychology Today 將這兩詞形容為對自己的「忍耐」、「接納」及「照顧」。「善待自己」包括包容自己的缺陷與不足,而非批評自己。我們需要訂立一些應對機制,讓我們在感到受傷害、悲傷或不足時仍可以支持自己。Kristen Neff是一位專門研究「自我同理心」的學者、作家及TED talk 講者。他認為「善待自己」包括「時常安慰自己,就像對待身邊有需要的朋友一樣。」

「自我同理心」較為廣義,它不僅包括善待自己,還指出人們明白到受苦與個人挫敗僅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共同體驗。「自我同理心」亦包括時刻注意自己是否採取一個平衡及中立的態度去對待我們的情緒 - 而非忽略或執著於它們。

「自我同理心」的好處

研究指出,自我同理心與經歷挫敗後工作效率和表現提升有關,部分原因是自我同理心能夠讓我們保持冷靜,並以平靜的心境面對挫敗和批評,而非停滯於自我批評後所感到的絕望。相比起推動自己去保持進步及達到更好,史丹福大學慈悲與利他主義研究教育中心的研究指出,採取負面及自我批評的心態不利於我們整體的心理幸福感,使我們不太可能從經驗中學習及成長。

自我同理心對我們的身體也有好處。一些苛刻的字眼(如「我不夠好」或「我今天做得很差」)會啟動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並提高我們的皮質醇(cortisol,亦稱為「壓力荷爾蒙」)濃度,而自我同理心則會解除我們的神經危機系統(neurological threat system,它與不安感 [insecurity]、喚醒 [arousal]與防禦 [defensiveness]相關)。同時,它也會啟動自我安撫系統(self-soothing system,它與滿足與聯繫系統 [oxytocin-opiate system]和侬附 [attachment]與安全感 [security]有關),讓我們感到悉心培養及照顧的感覺。

既然有這麼多好處,為何我們沒有給自己多一點同理心?

有時候,我們的內心聲音並非友善及體諒,而是刻薄和具批判性的,從而加劇自我質疑與焦慮。這些自我批評或來自不安全感,例如害怕變得沒有競爭力或自滿,或恐懼只要放慢腳步就會落後別人。亦有時候,若我們對自己稍為寬容,我們會害怕別人覺得自己傲慢或自我中心。

個人而言,我認為自我同理心的困難之處大多是擔心自己其實並沒有權利和理由善待自己。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在胡謅一些容許我善待自己的理由,而感覺上這是錯的,尤其是當我成長在一個依賴師長的反饋及意見作改善的教育制度下。我曾經不想別人覺得我為自己的過失而編造藉口,但漸漸地,我學會了善待自己並不需要賺回來的。你不一定要在測驗中表現得好才算配得上自己的善待 - 你需要學會無條件地給自己同埋心。

基於文化或社會因素,我們或認為先聆聽自己的情緒是脆弱和放縱的行為,但事實上,它是我們抗逆力的來源,容許我們從挫敗中反彈,對未來有健康的展望。有時候,我們可能將競爭力、完美主義和成就的重要性置於照顧個人情緒之上,因而錯過了活在當下的機會。

如何能更善待自己?

我們可以透過很多不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善待自己。首要的是照顧自己的生理需要 - 例如保證自己獲得充足休息、營養和水份,以及社交互動。

每個人都有不同善待自己的方式,以下是其中一些方法:

  1. 對自己有耐心是一種善待自己的方式!事情未必能每次都成功,你也不一定能夠即時享受事情給你帶來的好處,但這不代表你的努力是白費的。學會體諒自己 - 記住,學會放下通常是對你有益的。
  1. 不如意的一天過後,你可以記下一些你對自己說的話,並嘗試作出反思,看看自己會否對身邊的人說這些話。當負面想法在腦海中飄過時,我們難以分辨這些想法。把它們寫下來,我們便能夠意識到這些想法可能帶來的傷害。或者,若你在這一刻感覺良好,你可以花一點時間為自己寫一封給予自己肯定或鼓勵的信。當你經歷艱難時,閱讀這些信可提醒自己事情會好轉,而那些感覺都只是短暫的。
  1. 作為一個喜愛文字和書寫的人,我很喜歡瀏覽Instagram上一些推動正面精神健康的帳戶。我會收藏一些令人鼓舞的語錄及一些讓我感到愉悅的貼文,並在我需要一些鼓勵時看一看。我亦把一些自己收錄了的語句結合成一句簡潔易記的口頭禪,讓我在需要時能夠提醒自己。但要留意,社交媒體本身也可能為你帶來挑戰,例如當你搜尋 #mentalhealth 時,一些觸發負面情緒或沒有幫助的貼文或會出現;所以請你先確保自己注意到網絡安全!
  1. 最後,我們也可以透過五感善待自己 - 聞一聞香薰蠟燭或潤膚露、聽一聽輕鬆的音樂(Spotify有些讓人安寧的播放清單)、按摩,或者遠離電子屏幕,讓自己的眼睛好好休息,以及花一些時間離開煩囂都市,欣賞一下香港的山水風景。

花一些時間去探索最適合你的方法,亦請到你明白建立一個照顧和善待自己的習慣往往都需要一些時間。Birgit Ohlin曾經在Positive Psychology的網誌上提過「接受自己。你不是完美的。是的,你可能可以做得更好。但更大的可能是,其實你已經做得夠好,而往往這已經足夠了。」

參考資料及更多資訊

40 Ways to Practice Self-Kindness, Huffington Post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40-ways-to-practice-selfk_b_5886794 

Neff, Kristin and Dahm, Katie. “Self Compassion: What is is, what it does, and how it relates to mindfulnes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https://self-compassion.org/wp-content/uploads/publications/Mindfulness_and_SC_chapter_in_press.pdf

The Many Benefits of Self-Compassion,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hk/blog/compassion-matters/201610/the-many-benefits-self-compassion 

The Power of Self Compassion,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healthbeat/the-power-of-self-compassion 

The Scientific Benefits of Self-Compassion, Stanford University
http://ccare.stanford.edu/uncategorized/the-scientific-benefits-of-self-compassion-infographic/ 

Ohlin, Birgit. 5 Steps to Develop Self-Compassion & Overcome Your Inner Critic, Positive Psychology Blog.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self-compassion-5-steps/ 

The Space Between Self-Esteem and Self-Compassion: Kristin Neff at TEDxCentennialParkWomen

Using the Practice of Self-Kindness to Cope With Stress,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he-compassion-chronicles/201806/using-the-practice-self-kindness-cope-st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