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注重外貌的時代,許多人被大眾的奇異審美標準束縛,總對自我外貌有所批評,因而花大量金錢在整形或抽脂等行為。近年來,各國的整形科學發現,許多人開始從對自己外貌焦慮演變成模仿,想擁有與群體上的網紅、KOL一樣的容貌。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吸引別人仰慕的眼光。修圖與濾鏡的進步也成為這些人的隱形面具,不敢面對自己真實的樣子。到底是我們對自己過度苛刻,還是現代人對於美貌的標準過分扭曲?
什麼是外貌焦慮症?
在心理學中,外貌焦慮症實際上被稱為「軀體變形障礙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為BDD,或稱體象障礙、身體臆形症和醜形恐怖。BDD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貌,並誇大或臆想身體不滿意的地方,爲此過分糾結。然而,在大多數個案中,這些不滿在他人看來可能無關緊要、察覺不到、或根本不存在。患者會過度擔憂自身的某個部位,花費大量的時間反覆地修飾自己認為的瑕疵,進而影響日常生活。BDD 患者也可能同時出現強迫症(OCD)、重度抑鬱症、 焦慮症以及進食障礙等疾病,或者被誤診為罹患這些疾病;他們通常會感覺沮喪、焦慮以及不合群,並且有較高的自殺率。
你有沒有總對自己的外貌產生極度不自信,例如不斷重複以照鏡子這樣的極端行為來確認自己的外表,或害怕被人盯著看,社交表現變得膽怯或自卑,甚至嚴重地影響日常生活?如果你正在為外貌焦慮掙扎,請不要猶豫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
反思美貌
實際上我們對外貌的焦慮是源於社會總將價值和容貌掛鉤。文化、主流媒體的影響,上下打量的視線,不斷警醒著我們一直活在他人目光下。「美麗」的社會標準太嚴格,任何人都達不到這些條件,但為了符合社會的期望,尤其女性,都被迫承受檢視壓力,讓人們認為他們的價值取決於他們的外表;社交媒體對顏值的消費,讓所有人都覺得自己不夠好看,嘗試物化每個人,令每個人都變成了審美的客體對象。
「生命中有很多關心我的人,他們不會以我的外表來批判我。我告訴自己,在許多人生目標中,外表不值得佔用那麼多時間。」— Beauty Sick: How the Cultural Obsession with Appearance Hurts Girls and Women
美貌無可厚非能夠帶來直接的愉悅,甚至在很多時候也使人更有優勢,但審美趨勢無時無刻在改變,如果一味被標準綁架,就無法真正擁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價值。美貌是轉瞬即逝的,我們終其一生能把握的只有當下,所以要去追求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花時間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真正的美,並不是透過取悅他人而有的,而是了解自己的價值、擁有自信及真正的自己,這就已足夠迷人。
參考文獻
Hannover Re. (2020).對軀體變形障礙的回顧.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annover-re.com/1624151/recent-medical-news-traditional-chinese-version-2020.pdf
Engeln, Renee, Ph.D. (2018) Beauty Sick: How the Cultural Obsession with Appearance Hurts Girls and 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