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理學家和你朋友的區別 — 認知行為治療

很多人一開始接觸心理學家的時候,都不是很明白為什麼一個人單單說話就能在一個小時內收費 $2000 甚至 $3000。這跟我和朋友聊天不就是一樣的嗎?我也只是想訴苦,跟別人說我生活上的難處,看看別人能不能給我一個解決辦法。難道心理學家能夠完全解決我的壓力?事實上,心理學家並不是神明,並不能為你的問題給予一個完美無瑕的答案。可是,他們能透過不同的治療方法,讓你了解你到底想要和需要什麼,並針對不同服務使用者給予練習。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很常用的治療手法 —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由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創立,是現今其中一個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是「人並不是被某個事情所困擾,而是被自己對於這個事情的看法所困擾。」認知行為治療主張情緒才是最大的敵人,而情緒來自於我們的價值觀和演繹,最終演化成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治療的過程中,心理學家引導服務使用者找到他們的核心非理性想法,並教導他們如何用有效的、理性的認知來取代無效的思考方式,從而促使他們改變特定的情緒反應。在將來面對同樣的困境的時候,求助者懂得如何獨立的檢視自己的想法,看看有哪些是不切實際的,並積極地改善。

這樣說起來或有點空泛,感覺似懂非懂。以下是一小段認知行為治療的示範。內容是求助者在失戀後情緒非常低落,也覺得以後可能找不到人愛他的人了。

「當你想到你可能真的找不到別人愛你了,你有什麼感受?」

「每當我看到別人在instagram上或者在什麼大節日跟他們的另一半或朋友一起,我就覺得的我被孤立了,都沒有人關心我。事實上我也真的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啊!」

「那一個人的生活對你來說又有什麼感受呢?」

「很慘啊!太恐怖了!那就是沒有人想和我在一起。代表我可能會錯失很多東西啊,例如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婚姻生活等。我想要這些美好的回憶啊!」
「沒有人想和你在一起對你來說是一件很打擊你的事嗎?」

「那就可能是我有一些讓人無法接受的缺陷啊。我不知道,可能是我太醜了、我太蠢了,還是我脾氣太差了。我真的不知道。」

「那這代表什麼呢?」

「那代表我一文不值啊!」

「在你進來這個房間之前,你會覺得自己一文不值嗎?」

「倒不會啊。」

「其實『我是一文不值』這個想法一直都藏在你的內心深處,使你否定自己的價值,也讓你覺得自己可能以後也找不到一個那麼愛你的人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你有自己的價值。你在這個社會上肯定是一個有用的齒輪啊。所以我們現在要開始練習怎麼把這種潛意識裡的想法徹底消除。」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和你朋友的日常交談完全不一樣呢?你的朋友應該不會這樣窮追不捨、務求尋根究底吧。切記,這已經是精修後的範例。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上不可能單靠短短幾句就讓服務使用者承認他們潛意識裡的想法。心理學家需要利用很多不同的技巧,提出形形式式的問題,慢慢引導他們自己去尋找內心深處的黑暗面。

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應用在抑鬱症,但現時亦廣泛運用於其他的臨床領域,包括恐懼症、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飲食疾患等方面。雖然認知行為治療看起來非常的有效,但其實它也有自己的缺點。

認知行為治療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更重視自己的需要,而不會隨意為了別人放棄自己本來的追求。這種對於「依賴」的負面觀點其實對治療過程是一大挑戰。許多文化認為互相依賴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如果當事人的文化價值觀包含互相依賴,那勸說他們獨立可能不是一個合適的方向。那心理學家可能會轉換其他的治療方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其實心理學家某個程度上也和醫生很像,都是要診斷後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案,但治療手法和方向卻有所不同。心理學家需要累積多年的訓練和經驗才能根據每一個人的情況做出相應的決定。總括而言,你和朋友聊天的而且確能夠為你帶來支持,但有需要時,你可能需要心理學家為你提供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