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標籤與你我

在現今社會,感冒、發燒,根本就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我們往往都能以輕鬆的心態與親朋好友說出自己的病情,得到大家的關心。如果是患上心臟病、癌症等可能無法完全痊癒的疾病,人們都會毫不遲疑地道出對病人的關懷,並積極給予幫助。假如我們患上的是焦慮症、抑鬱症、對抗性行為障礙等精神疾病,為什麼人們的反應卻會截然不同呢?

在香港,一個無論是學業壓力、朋輩壓力、財政壓力等都很大的社會,患上精神病的情況其實十分普遍。根據食物及衛生局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每7位香港人就有1位曾經患上精神病,大概是每一至兩個家庭就有一個人患病。假如你身邊有一位患上精神病的朋友,你會怎麼對待他呢?

在一個精神病這麼普遍的城市,大眾還是對精神病帶有偏見、質疑和誤解。「痴線」、「入青山」、「痴孖筋」等等的詞彙經常在朋友互相調侃的談話中聽見。他們不是帶有惡意,但很有可能在無形中冒犯別人或為精神病患者貼上標籤。他們因為缺少對精神健康的知識,往往把精神病患者與美國DC電影裡的反派小丑挂鈎,以為他們都是帶有威脅及攻擊性的人。遇到這些情況,我們能否鼓起勇氣,耐心地與朋友解釋什麼是精神病,並消除他們的誤解、和對精神病的污名呢?

當我們面對生活上的壓力時,究竟要找朋輩傾訴,還是要嘗試自己解決呢?適量的壓力可以成為你前進的動力,但過多的壓力可以擊垮你。如果不面對它,它有可能慢慢累積,成為一個無形的定時炸彈,時時刻刻威脅著你。我知道每個人都不想暴露出自己的缺點,但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挫折或失敗都是在所難免的。不如找家人或社工傾訴,記住你不會是孤身一人。

男性常常被社會塑造成堅強不屈的「男人大丈夫」、永不放棄的「男子漢」。一旦他們哭泣或做出示弱的舉動,都會被大眾視為懦弱,被稱為「懦夫」。身為丈夫、父親或兄弟,他們背負許多壓力及責任。根據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男士比女士更少尋求精神健康協助,但這並不意味男性不需要幫助,只是社會對男性的期望是無時無刻都要表現出完美的形象。因此,有許多男性選擇飲酒、賭博、吸煙、甚至吸毒來逃避現實。可是這並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令情緒困擾增加,導致壓力「爆煲」,也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相反,女性身上也被貼滿種種標籤:柔弱、被保護的一方、只能靠男人……這些都是由古代以來流傳至今的價值。古人認為女人應當在家相夫教子,而且重男親女。這令現代的女性在不同場合都受到不公的待遇。根據婦女事務委員會的調查結果,關於職場上女性的情況,超過三成人士認為員工一般而言比較不喜歡由女性經理或上司管理,反映社會對女性管理者或領導層可能存有某程度的偏見。 這不但嚴重打擊女性的自信與自尊心,而且貶低了女性的價值。她們可能會否定自己,產生負面的想法。

那麼,遇到壓力時究竟要怎麼解決呢?其實,大哭一場、找朋友傾訴,甚至主動尋求專家幫助都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情緒的抒發,使我們不受精神壓力的困擾。我們也不用把旁人的眼光看得太重,如果用一種闊達的心態來看待人生,也許會過得更快樂、滿足。而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有不尋常的行為舉止,主動關心、慰問,並安靜聆聽能讓他們知道有人在時刻支持他們,面對難題時也能鼓起勇氣,繼續走下去。

參考資料:

https://www.fhb.gov.hk/download/press_and_publications/otherinfo/180500_mhr/c_mhr_full_report.pdf

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prevention/genderwomen/en/ 

https://www.women.gov.hk/download/research/WoC_Survey_Finding_Economic_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