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小丑》 「是我想太多,還是這個世界變得瘋狂了?」

相信看過《蝙蝠俠:黑暗騎士》的人,也必定對小丑一角印象深刻。小丑被譽為最具魅力的反派,希斯·萊傑的精湛演出更是錦上添花。然而,即使珠玉在前,由瓦昆·菲尼克斯演繹的小丑——亞瑟·佛萊克也毫不遜色。有別於以前的小丑,亞瑟本非極端的反社會主義者,更沒有想過讓高譚市陷入失序和混亂。他對社會的報復是有跡可循的,旁人的譏笑、職場的欺凌均壓垮他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今天讓我們來看看,這部屢獲殊榮的年度巨作,究竟揭示了什麼心理和社會的現象。

——「患上精神病最糟的是,旁人總期望你假裝沒有病。」

亞瑟的人生是一齣徹頭徹尾的悲劇,童年遭受的精神和肉體虐待為他帶來不能磨滅的創傷,他因此患上了假性延髓情緒障礙症、妄想症和表演性人格障礙。對精神病人而言,或許旁人的偏見、歧視和誤解有時比起疾病本身更令人難受。由於亞瑟的精神疾病,他幾乎找不到工作,只能靠一份扮演小丑的工作勉強餬口度日。因為他行為怪異,他的老闆和同事亦不會給他好臉色看,甚至會找藉口剋扣他的工資。而在現實社會中,精神病人的處境同樣坎坷。一項2016年的調查發現,大約五成的精神病康復者失業,僅有兩成人就業,而且大多從事低技術的工種。精神病康復者的處境尚且如此,患者的處境就更加難堪了。一項2010的研究顯示,僱主聘請肢體殘疾的人的機率,比起聘請正在使用藥物的精神病人高出七倍。可見,儘管近年人們對於反對歧視和平等的意識已有所提高,精神殘疾的歧視在職場上仍十分普遍。工作於精神病人而言不僅是維持生計,更是重新建立社會關係的機會。然而,他們在職場上受到的冷待,令他們難以恢復正常生活。

——「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很糟糕,這足以讓任何人陷入瘋狂了。」

在電影的開場,亞瑟在街邊扮演小丑,舉著廣告板為店鋪招攬生意。路過的年輕人把廣告板搶過來,並在小巷伏擊前來搶回廣告板的亞瑟。亞瑟的人生充斥著這種毫無理由的惡意,而歸根究底,這都是源自於當代人缺乏同理心。2014年康拉斯和他同事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同理心在近三十年內下降了75%。2008年特溫格的一項研究指出,年輕人普遍變得自戀、好勝、自我中心、更崇尚個人主義,而這些都是當代人同理心下降的主因。2019年扎基在他的新書中指出,互聯網催生的新部落主義,以及現代人越發孤立的生活模式,正在消磨人們的同理心。在這個缺乏同理心的年代,我們行事更在乎自己的利益,而更少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在網上,這種惡意更是不加掩飾。網絡上各種惡言相向,足夠反映現今世代同理心之貧乏。

——「等我出場的時候,你可以介紹我是小丑嗎?」

或許會有人認為現實中的精神病患者都是「小丑」,認為他們的行為脫軌失序、沒有理智或利用病人犯罪這種橋段,去營造恐怖感。最常見的例子便是解離性身分障礙,患者往往會分裂出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格,來代替主人格犯罪。然而,在現實中,這種精神疾病十分罕見及缺乏邏輯。這種偏見與影視行業不無關係。不少電影或電視劇也喜歡用精神病患者作為橋段。患者不一定有暴力傾向,但影視業過分誇大精神病人暴力傾向的例子比比皆是。「小丑」這部電影也犯了將犯罪過於草率地歸因為精神病的老毛病。然而,瑞典在1970年代的一項全國性調查表明,有近五分之一的非精神病人曾使用暴力,而僅僅有8%的精神病人有暴力史。事實上,精神病人是受害者的情況遠甚於施暴者。在影視行業和媒體的渲染下,加上教育的不足,一般人對於精神病患者帶有偏見,實在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參考資料

Konrath, S. H., Chopik, W. J., Hsing, C. K., & O’Brien, E. (2014). Changes in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i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Over Tim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8(4), 326–348. doi: 10.1177/1088868314530516

Wheat, K., Brohan, E., Henderson, C., & Thornicroft, G. (2010). Mental illness and the workplace: conceal or reveal?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03(3), 83–86. doi: 10.1258/jrsm.2009.090317

Zaki, J. (2019). The War for Kindness: Building Empathy in a Fractured World. Crown Publishing Group.

余 秋婷. (2016, February 18). 社會支援度低 近五成受訪精神病康復者失業. 香港01.樂 見島. (2017, October 18). 精神病人刑事「免責」可能是法律的偽善,免於刑責卻面 臨更大監禁 . 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