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正常」的壓力和焦慮:我們應該如何幫助身邊的朋友

當有人談及自己在學業或工作上遇到的壓力時,他們通常會得到這個回應-「 克服它吧」。在香港這個以成績決定一個人未來的地方,人們傾向將壓力情緒視為一個人沒有能力或不夠堅定面對生活考驗的象徵。雖然學業壓力的普遍程度足以讓我們視之為「 正常」,但我們也應該認真看待那些真正經歷著困難的人。 

我們有時會以兩種方式有意或無意地讓身邊的人感到他們的困難根本不值一提。第一種-如上所述-就是人們故意將抑鬱情緒看作懦弱的表現。 第二種是在我們嘗試安慰他人時,指出他們的憂慮很普遍,若然其他人都沒有問題,那他們亦定必安然無恙。 

雖然幸好地大多數人都不會以第一種方式回應,但其實第二種看似較為親善的方式亦可造成傷害。告訴他人「應該沒事的」這個舉動將對方的感受標籤為不正常,而未有應對問題的癥結。從我的個人觀察可見,第二種方式使他人更有可能將社會對抑壓的觀點內化,因而更不願意尋求所需的支援。由此可見,當他人的苦惱是真實存在時,我們卻告訴他們這些感受是微不足道,這種做法毫無建設性。 

當我們與人們談論他們的感受時,他們渴求得到認可,這對他們尤其重要。雖然在香港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每個人都不斷感受到壓力,但人們承受壓力的方式和程度都截然不同。我認為自己頗具適應力,也不會過度注重學業成績,但我明白到,若我處於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或者長大於另一個家庭,我正面對的壓力或對我有不同的影響。我們向別人的感受給予認可並不是為了「政治正確」(付合道德標準、避免歧視),而是因為只有他們才有決定自己的情感孰真孰假。 

當然,在香港,持續的壓力被視為「正常」這現象值得探討。 在一個理想的世界上,我們會做更多事情去鼓勵人們減少對學業表現和事業發展的重視,但可惜的是,在這方面要走的路還有很長。與此同時,我們可著手讓身邊的人在分享個人困惑時感到更自在,並讓他們知道有情緒是可以的。

編者的話:了解如何幫助處於困境的朋友,並得知更多關於焦慮症的警號和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