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動機與心態

在過去數十年間,學術機構漸漸擺脫追求完美學業成績的僵化思維,並採用了強調正向教育之重要性的方式。正向教育關係到每個學習者都應該具備的軟技能,特別是在學術環境裡保持開放思維的能力。在當前的環境裡,學生在學習方面缺乏動力和感到沮喪是常見的。在本文中,我將分享一些有關如何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動力和正面的小貼士。

動機

首先,我們要了解動機的兩種主要類型,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一種動機名為外在動機,這在傳統教育裡極為普及。在傳統教育中,絕對無法保證的是所有學生也有動力,而所謂動機的來源就只是恐懼。恐懼源於相信如果自己不努力學習、爭取好成績、考進頂尖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和建立自己的家庭,你就是不成功的。這是一種類似「賞罰機制」,依靠外在因素帶來動力的正是所謂外在動機,金錢、名譽、成績和別人的讚許等等就是一些例子。然而,這些外來動力只能確保短暫的動力。一旦目標達成(例如在測驗中考取100分,贏得一部分人的認同),我們便失去重新出發的沒有動力,也不在乎完成其他任務與否。尤其是考慮到我們在當前社會所面臨的挑戰,這或導致大量工作堆積如山,最終你選擇放棄了。

第二種動機稱為內在動機,當完成某些事情時,你就會獲得一種無形的、抽象的,和自我產生的愉悅感,例如如成就感、滿足感、自豪感等等。當你為了自己、以及為了增長知識和獲得技能,而自發研習素材和完成作業時,你便不再需要外在動機「助燃」你的意志力來完成任務。但實際上,在完成任務時最好是同時包含這兩種動機。外在動機能在這情況下扮演「催化劑」,給你最後衝刺的力量。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可以從你付出所得到的結果中見證。舉例說,如果你在測驗中盡了最大努力,成績卻依然不理想,那麼動機的根本便會浮現。若這純粹基於外在動機,你會感到非常沮喪,並覺得自己不管如何努力都只會失敗。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學習方式和應試心態是源於內在動機,你的反應會較溫和。假如你的目的是為自己、為增長知識而盡力吸收教材的資訊,那麼區區一個數字不該阻礙你繼續前進。你反而會嘗試為下一尋找更好的策略,讓你更有效地記住考試內容(而不是只浸沉於一個令人失望的數字中)。這引領我們到下一部分:如何保持正面的心態。

保持開放思維的小貼士

時至今日,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願在每當面臨挑戰時,再聽到有關保持「開放」的勸告。老師把這些說話重複又重複,就像咒語、禱文般,但從不解釋如何得到這「成長」心態。成長心態和定型心態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擁有定型心態的人相信天份和智商是既定和先天的,他們相信不論你聰明與否,你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傾向欣然接受挑戰和失敗,他們相信努力能夠改變一些影響個人技能和天份的多個因素。因為相信挑戰能幫助他們學習,他們對嚴苛的反饋和障礙保持開放態度。以下是培養成長心態的一些小貼士:

將挑戰視為機會

大部分人會在努力不前時選擇放棄課,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浪費時間。可是,當別人選擇「投降」,而你把挑戰當成一種學習、一種激發認知技能的方式時,花時間應付挑戰事實上使你獲益良多。

學習「釣勝於魚」的道理,同時培養目的感

這與內在動機的概念息息相關。當你能夠將成績或別人對你的認同置諸度外時,你將能直正為了自己而學習。如果你在學習過程裡遇上任何障礙,你應該記住你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同時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從不同角度處理問題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經將瘋狂定義為「不斷重覆做同一件事而期望得到不同結果」。儘管這聽起來挺苛刻,但這說話的中心思想是不容被忽視的。當我們致力於獲得好成績時,我們經常會因此忽視自己是怎樣應對挑戰。事實上,沿用完全相同的學習方式、失敗多次、因成績差而發牢騷,然後又使用同一方式學習這規律是挺常見的。有些人可能幾乎「瘋狂」了,但大部分人最終選擇放棄。然而,如果我們願意退後一步,嘗試以不同的方式應對困難,我們可能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編者的話:為目標努力固然好,但當完美主義漸漸變得不健康就需多加留意,按此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