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破解人格心理學系列01 – MBTI結果好準?認真你便輸了!

人類作為社交動物,早已創造不少幫助了解自我及他人性格的工具 ,  例如西方占星學和中國生肖等等。到了2021年,大家都轉而使用全球有至少四千萬人測試過的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 【1】。MBTI的流行程度大至有人會於Instagram的個人簡歷、LinkedIn的頭條簡介標明自己所屬的性格類型 (Type),論壇上更不乏有關不同類型的條文。個人社交層面以外,學校會用MBTI協助學生選擇出路 【2】,更加有89間美國公認最優秀的Fortune 100企業使用MBTI制定人才發展以及團隊建立的方向 【3】【4】,可見MBTI使用相當廣泛,亦似乎有一定認受性。

不過!原來普遍心理學家都一直質疑,甚至批評MBTI是一個無嚴謹科學根據的人格測試。

究竟為什麼風靡全球的MBTI會有這些負評呢?讓我們先了解其運作:

MBTI測試中以四個維度 (dimensions) 形容人的性格傾向,分別為:

  1. 內向 (Introversion) 相對外向 (Extroversion) 
  2. 實感  (Sensing) 相對直覺 (Intuition)
  3. 情感 (Feeling) 相對思考 (Thinking)
  4. 判斷 (Judging) 相對感知 (Perceiving)。 

以小編為例,我在測試中所提交的答案都反映自己具有內向 (I)、直覺 (N)、情感 (F)、感知 (P) 的性格特質,所以測試結果顯示我的性格類型是INFP。

MBTI的性格測試機制看似合理,但仔細一看,或隔一段時間再做測試,便可看出MBTI第一個問題:它是一個缺乏信度 (Reliability) 的測試。信度指對同一現象進行重複測試後,可否得出同一結果。假設性格一般情況下不會有顯著的轉變,而MBTI亦有足夠的信度,測試者應該每次做完MBTI都會得出同一個性格類型為結果。不過,有早期研究曾經顯示,有近半數測試者相隔五個禮拜做了兩次測試,兩次結果都顯示出不同的性格類型 【5】。較為近期的研究報告亦指出MBTI暫時缺乏大量有力證明支持它是一個有信度的性格測試 【6】【7】。

MBTI的另一問題是它缺乏有效度(Validity)。有效度的定義為測試可以準確測出所需測量事物的能力。就MBTI而言,如果它可以準確測出個別人士性格類型與相應的行為傾向,就可被視為一個有效度高、準確的測試。而因為MBTI經常用以判斷測試者所適合的學科或者於公司適合的崗位,所以MBTI可否準確測量到上述兩項,都會反映其有效度。 之不過,MBTI可否精準預測個別人士會主修哪一學科、會從事哪一行業,都備受質疑,亦無足夠研究顯示MBTI的結果可以幫助人就著升學、就業同僱用人才作出最佳選擇 【8】。所以,可概括出MBTI的有效度並不高。

相信讀者們現在都清楚MBTI是一個不太可靠的心理測試。但它是否毫無參考價值呢?小編又不這麼認為。MBTI可以是一個開展自我認識的出發點,讓人了解當刻的自己有什麼性格以至行為的傾向,例如現在是偏向擔當一個外向抑或內向的角色?MBTI亦不失為一個不錯的破冰工具,為一班新相識的人打開話題。

真正令人看不過眼的行為,就是學校及商業機構都視MBTI的結果為一個有力的指標。小編曾經使用大學職業規劃方面的服務,發現原來顧問們會基於學生MBTI的結果去建議學生們應該從事什麼行業、應否轉換主修科目等等,旨在幫助一眾迷途學生面對上述的life’s big questions。但是,既然MBTI的信度及有效度都成疑,那麼究竟學校提供這些關於職業以至生涯規劃上的建議又會有多有用呢?
說了這麼久,小編只是希望大家將MBTI的結果視為一個小小的參考就好,千萬不要認定自己是某一種性格類型!同時,如果使用學校職業規劃等服務,又發現有關部門會引用MBTI去提供建議,就記得要持有保留的態度、批判的意識,才可以為自己作出最適合的選擇。

資料來源 : 

  1. 此數字由其中一個MBTI測試網站 https://www.16personalities.com/ 所提供。
  2. Lilienfield, Scott O., Lynn, Steven Jay and M. Lohr, Jeffrey. “Chapter 3: Controversial and Questionable Assessment Techniques”. In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 United States: The Guilford Press), 127 
  3. E. Strauss, Ilana. “Soul Searching Through the Myers-Briggs Test”. In The Atlantic. (Last modified 16 September 2015)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5/09/people-love-the-myers-briggs-personality-test/404737/
  4. “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Myers-Brigs Company. https://www.themyersbriggs.com/en-US/Solutions/Organizations
  5. Bjork, Robert A. and Druckman, Daniel.  “Chapter 5: Developing Careers”. In In the Mind’s Eye: Enhancing Human Performance. (1991,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97 
  6. Randall, Ken, Isaacson, Mary and Ciro, Carri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yers-Briggs Personality Type Indicator”. In Journal of Best Practices in Health Professions Diversity, Vol.10 No. 1. (2017,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1
  7. Lilienfield, Scott O., Lynn, Steven Jay and M. Lohr, Jeffrey. “Chapter 3: Controversial and Questionable Assessment Techniques”. In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 United States: The Guilford Press), 128-129
  8. Lilienfield, Scott O., Lynn, Steven Jay and M. Lohr, Jeffrey. “Chapter 3: Controversial and Questionable Assessment Techniques”. In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 United States: The Guilford Press), 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