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飲食與精神健康系列:我們的精神健康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習慣(上)

身為學生的你在龐大的學業壓力下總會試過瘋狂地「隊嘢入口」,這是壓力性進食。你在閑時亦可能會相約朋友品嘗美食,目的不是爲了飽腹而是要滿足舌尖,這叫作享樂性進食。

無論是壓力性進食或者是享樂性進食也好,兩者同屬情緒性進食。情緒性進食最能直接體現我們的精神健康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習慣。跟一般由生理飢餓驅使的進食行爲不一樣的是,情緒性進食源於心理飢餓,是因為飢餓以外的原因而產生一種難以抑制的進食的慾望和衝動,來填補心理需要的一種進食行爲

(Monteleone et al., 2012)。

情緒性進食源於心理飢餓,是因為飢餓以外的原因而產生一種難以抑制的進食的慾望和衝動,來填補心理需要的一種進食行爲。

雖然情緒性進食有正負面之分,但在科學界裏,情緒性進食總是被貼上負面的標籤。有研究指出,正面的情緒性飲食幾乎是無害的。相反,負面的情緒性進食會對一個人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Braden, 2018)。因此,大部分科學研究都集中於負面的情緒性進食上。

究竟負面的情緒會導致一個人暴飲暴食,還是食欲下降呢?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會對不同的情緒作出不同的反應,所以大家在思考此問題時不能一概而論。這篇及下一篇文章會以抑鬱及焦慮這兩種常見的負面情緒,為大家拆解我們的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習慣。

抑鬱情緒激發暴食或厭食傾向

大家經常會混淆「抑鬱」與「抑鬱症」兩者,因爲兩者都是以同一個英語詞語 depression來表達的。抑鬱是一種情緒,是人感到情緒低落、對平時喜歡的事物不再感興趣的一種狀態。假如一個人長期維持抑鬱情緒的話,他們有機會患上抑鬱症。

多年來,抑鬱情緒影響食欲的原理仍然是一個迷。直到2016年,一支研究團隊招募了32位抑鬱症患者及16位健康人士作爲研究對象。研究團隊在參加者進行磁力共振掃描(MRI scan)期間,讓參加者觀看 a) 含食物和 b) 非食物的圖片,藉著他們的腦部反應推斷抑鬱情緒如何影響食欲的機制(Simmons, 2016)。

研究人員從參加者的腦部掃描圖像發現,聲稱自己的食欲增加的抑鬱症患者觀看了含食物的圖片後,其大腦深處的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的血液流動多於聲稱自己的食欲下降的抑鬱症患者以及健康人士。這是因爲抑鬱情緒會激活屬於獎賞系統一部分的中腦皮質邊緣系統mesocorticolimbic system

(Simmons, 2016)。

獎賞系統是上癮的「幕後黑手」。暴飲暴食簡單來説就是對「食」上癮,所以我們在此不可不提獎賞系統的角色。人體裏最重要的獎賞系統為中腦皮質邊緣系統。當人對食的欲望獲得滿足的時候,一個名叫VTA,屬於中腦皮質邊緣系統的區域就會分泌產生愉悅感的荷爾蒙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會激活跟VTA連接的腦部區域,形成一條獎賞reward circuit。這個回饋機制除了會驅動人重複刺激獎賞系統的行為之外,還會令大腦的記憶中心牢牢記住這些令人愉悅的感覺(NESTLER LAB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PSYCHIATRY, n.d.)。

當人對食的欲望獲得滿足的時候,VTA紅點示會分泌產生愉悅感的荷爾蒙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會激活跟VTA連接的腦部區域,形成一個獎賞reward circuit

相反,聲稱自己的食欲下降的抑鬱症患者觀看了含食物的圖片後,其腦部的中島mid-insula區域的活躍程度大幅減弱。此現象在參加者的血糖指數高企的時候尤爲顯著。有趣的是,這個結果並沒有從聲稱自己的食欲下降的抑鬱症患者以及健康人士的腦部中反映出來(Simmons, 2016)。

中島區域究竟是何方神聖呢?中島區域是負責釋出以及處理内在體感(interoception)的腦部組織。内在體感包括飢餓感及飽腹感都是身體在自我調節(homeostasis),例如調節血糖指數的過程中釋出的感覺(Simmons, 2016)。因此,就算一個人身處的環境中存在很多進食的誘因 (food cues),以及因體内的血糖指數偏低而感到飢餓,中島區域活動的減少將不能使其有效地處理反映飢餓感的訊息。這會導致身體在嘗試提高血糖指數的過程中出現混亂,亦不會指示腦部其他區域對於飢餓感作出適當的反應。

參考資料:

  1. Braden, A., Musher-Eizenman, D., Watford, T., & Emley, E. (2018). Eating when depressed, anxious, bored, or happy: Are emotional eating types associated with uniqu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health correlates?. Appetite125, 410–417. https://doi.org/10.1016/j.appet.2018.02.022
  2. Monteleone, P., Piscitelli, F., Scognamiglio, P., Monteleone, A. M., Canestrelli, B., Marzo, V. D., & Maj, M. (2012). Hedonic Eating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Peripheral Levels of Ghrelin and the Endocannabinoid 2-Arachidonoyl-Glycerol in Healthy Humans: A Pilot Study.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7(6), 917-924. doi:10.1210/jc.2011-3018
  3. NESTLER LAB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PSYCHIATRY. (n.d.).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Neuroscience Department: Nestler Lab: Brain Reward Pathways. Retrieved from http://neuroscience.mssm.edu/nestler/brainRewardpathways.html
  4. Simmons, W. K., Burrows, K., Avery, J. A., Kerr, K. L., Bodurka, J., Savage, C. R., & Drevets, W. C. (2016). Depression-Related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 Appetite: Dissociable Patterns of Aberrant Activity in Reward and Interoceptive Neurocircuitr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73(4), 418–428.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15.150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