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

克服失落挫敗及與他人比較的心態

關於比較

社會比較是年輕人面對的一項主要挑戰。社會比較可能令青少年在心理上承受嚴重的後果,例如感到焦慮、自卑以及自我滿意度低。比較的形式有很多種,例如比較體重、成就或者物質財富。 Smith-Jackson & Reel (2012) 發現,朋輩之間的比較是導致大學新生體重問題(尤其是女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項研究亦顯示,16至21歲的青少年在兄弟姐妹間存有中度的比較(Jenson等人,2015)。此外,Chen(2008)指出,有一半以上參與研究的香港青少年在物質商品方面與朋輩進行社會比較。Verduyn等(2020)認為社交媒體的使用率與社會比較行為呈正比。在這個數碼化的時代,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有一個社交媒體帳號,可以輕易地與其他人比較自己的生活。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比較行為在我們的社會中非常普遍,而年輕人尤其容易受到社會比較所造成的影響。

人類是群居動物,與他人比較似乎是一種自然傾向。雖然不同的學者提出了解釋這一現象的各種理論,但許多人都同意人們與他人進行比較是為了自我評估(Gibbons & Buunk,1999)。通過觀察其他人的表現(例如朋輩在考試中的表現,或者同學跑100米需用的的時間),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相對於其他人的表現。這有助我們評估自身在社會中各種特質的表現(Buunk & Gibbons,2007)。有了從自我評估中獲得的信息,我們就可以尋找可行的方法來改善自己(Festinger,1954)。除此之外,我們也可能爲了增強自尊心而進行社會比較(Gibbons & Buunk,1999)。例如,你嘗試把你在藝術課堂上的畫作與其他較不擅長藝術的同學作品進行比較,這可能會令你自我感覺良好。因為這些動機都會推動社會比較,所以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如此根深蒂固。

香港的情況

由於香港大部分學校都以學業為重,很多學生從小就感受到與同學比較成績的壓力。成績優異的學生得到了老師和家長的稱讚,從而這就鼓勵學生要努力獲得他人的認同。

再者,近年不少學校鼓勵學生全人發展,令不少香港學生不僅拿自己的學業成績與朋輩比較,更要拿自己在音樂、體育、辯論等方面的成績作比較。學生很可能會以成就的數量作為衡量自己有多成功的標準,從而帶來很大的壓力和負面情緒。

青年分享

Kylie Y.:

「我從小在名校長大,身邊都是高材生,因而經常被過分的比較所困擾,包括學業成績單上的成績、我擔任的領導崗位職務,甚至是朋友的數量。」

「雖然比較偶爾給予我向更高目標進發的動力,但同時也加重了我的自我懷疑與自卑的感覺。更甚的是,從小到大,我的父母總是拿我和同學或者他們朋友的女兒作比較,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競爭心態。」

Lesley Y.:

「我從小生活在香港,而這個社會往往只關注人們的成就及失敗和缺點的恥辱。即使在我們心情十分低落時,我們也很容易互相比較。我一直在與人比較的習慣上 掙扎。」

「當我遇到生活中的挫折,身邊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內心)都會拿我的情況和別人的情況比較,然後指出其他人的處境其實更艱難,從而否定自己的經歷。其實這樣的比較心態對我很不公平和很不友善。」

Nichole C.:

「香港一直是一個以競爭著稱的城市。由於在對於學業成績和工作前途上的競爭無處不在,我常常覺得自己要不斷追求更大、更好的目標。這令我偶爾會墮入將自我價值與成就掛鉤的陷阱,當我未能實現目標時,我會給自己貼上失敗的標籤。我們不可能實現人生的所有目標,所以這種不健康的心態可能會嚴重損害我們的精神健康。這就像成為一個自己的嚴苛且無情的家長,只有在子女成功實現目標時才會給予愛。」

比較為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儘管我們與他人暗自比較是一種先天傾向,但研究表示,這種想法不一定有幫助。

首先,社會比較會對我們的自我認知帶來負面影響。當瀏覽社交媒體時,我們會進行向上的社會比較(即是與我們認爲更優越、更好的人進行比較)。這通常會令我們的自尊心下降,並且更有可能產生對自己的不滿或更差的評價(Vogel, 2014)。

社會比較也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形象,因為人們傾向與朋友、名人甚至街上的陌生人比較身體外形形象,而在青少年當中尤爲明顯(Jones, 2001)。可是在這情況下,我們更有可能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並引起更負面消極的情緒(Cattarin,2000 ;Morrison,2014)。

儘管我們可能認為向下的社會比較(即是與我們認爲更低等、更差的人進行比較)能夠有效地改善情緒,但研究表示,這種改善情緒的作用只出現在自尊心較低的人身上(Aspinwall & Taylor, 1993),反映這不是一個健康的做法。

青年分享:應對比較和挫折的技巧

1.自我同情

Lesley Y.: 「當我遇到挫折時,我通常會練習自我同情。練習自我同情可以讓你接受自己的缺點,並幫助你培養成長型思維。我發現練習自我同情或自我肯定的想法特別能幫助我面對生活中的逆境。它能幫助我理解失敗與挫折是進步的先決條件,而我們是必須經歷及無法避免的。反之我們可以藉此機會善待自己,並從挫敗中學習成長。」

2.與朋友分享

Lesley Y.:「另外,與朋友分享我的困難和挫折也能幫助我探索看待問題的新觀點。當我遇到生活中的困難時,我很容易沉浸於那個問題本身和自己的情緒上,令自己心情不自覺地螺旋式下沉。因此,與朋友分享我的負擔和問題可以避免我過度演繹生活中的挫折。同時,聽取朋友的建議與意見可以讓我以多角度看待事物,從而幫助我理解經歷挫折是必然的。」

3.減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

Kylie Y.:「如今,社交媒體已成為許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主要比較來源。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可能會導致情緒低落和自尊心下降。因此,限制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很重要,例如,每天設置一個固定的時段來查看社交媒體。我們也可以分辨哪些自己關注的賬號會令我們不斷地感到自卑和無價值,然後取消關注或把這些帳號調為靜音。比如,一些名人可能會發布大量的自拍照或泳裝照片,這可能會令人們對自己的外表缺乏安全感。最重要的是,要謹記人們在網上發布的內容通常是生活的精彩片段,所以應該避免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與他們別具用心的社交媒體帖文進行比較。」

4.冥想

Kylie Y.:「我們的世界充滿比較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冥想幫助我們在充滿各種要求、理想和干擾的現代社會中更加堅定内心的信念。但即使我們在進行冥想,也有可能分心,從而干擾練習的流程。我們也會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正將自己的冥想練習與我們的理想情景進行比較。因此,我們要謹記,應該接受自己在冥想過程中有這樣的想法,但不要特意專注或加以影響這些行動的想法。冥想練習幫助我們在比較文化中站穩腳,從而擺脫過度和不健康的比較傾向。」

5.寫日記

Kylie Y.:「比較和挫折往往會給我們帶來難以處理的壓倒性情緒。通過記錄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寫日記讓我們可以健康和有效地表達自我。它能鼓勵我們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以及識別消極的想法和行為。事實證明,寫日記可以爲我們的健康帶來多種好處,包括舒緩壓力、幫助控制焦慮和抑鬱情緒等。此外,寫日記還可以記錄日常困擾,從而幫助我們識別問題和擔憂,然後排列處理這些問題事件的優先次序。重新閱讀我們的日記亦可以幫助我們識別觸發負面情緒的因由,並思考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6.專注於自己的旅程

Nichole C.:「挫折和比較互相交織。當看到有人在我們未能做到的事情上得到滿足感時,我們可能會感到特別沮喪和失望。但我們應專注於自己的個人成長軌道,而不是試圖將我們的經歷與他人比較。各人來自不同的背景,有著與我們不一樣的行為。我們是無法控制別人的所作所為。但是我們可控制的是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爲何我們不專注於此呢?」

7.為內心的批評家命名

Lesley Y.:「給想法或情緒命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它們。當我們發現自己與其他人比較時,可以給這樣的判斷起一個名字,例如『喜歡批評人的卡露』。這有助我們更輕鬆地識別與人比較的想法與行為,並允許自己改變與它們的關係。透過這些練習,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專屬自己的内心想法。更重要的是,腦袋裏的聲音並不代表我們實際上是一個怎樣的人,而只是在觀察自己的想法。雖然我們有時候會有消極和批判性的想法,但這並不代表真實的我們。」

7.記錄你的成就

Kylie Y.:「在與他人進行比較時,我們只會關注其他人的長處,從而忽略自己的長處。這正是為什麼我們應該列出自己的成就個案。不管這些成就大少,只要我們因實現了它並感到自豪,我們就可以記錄下來,也可以把所有想到的內容都包括在內,然後反思這個列表,並將其放在我們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這能幫助我們認可自己的努力與才能,而不是淡化自己的長處和抹掉我們實現目標時所付出的努力。」

參考資料:

Chan, K. (2008). Social comparison of material possessions among adolescents. 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Social comparison of material possessions among adolescents | Emerald Insight

Jensen, A. C., Pond, A. M., & Padilla-Walker, L. M. (2015). Why can’t I be more like my brother? The role and correlates of sibling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4(11), 2067-2078. Why Can’t I Be More Like My Brother? The Role and Correlates of Sibling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 | SpringerLink

Kircanski, K., Lieberman, M. D., & Craske, M. G. (2012). Feelings into words: Contributions of language to exposure thera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086-1091.

Smith-Jackson, T., & Reel, J. J. (2012). Freshmen women and the “Freshman 15”: perspectives on prevalence and causes of college weight gain.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60(1), 14-20. Freshmen Women and the “Freshman 15”: Perspectives on Prevalence and Causes of College Weight Gain (tandfonline.com)

Verduyn, P., Gugushvili, N., Massar, K., Täht, K., & Kross, E. (2020). Social comparison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Social comparison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 ScienceDirect 

How To Stop Comparing Yourself On Social Media https://victoriakleinsman.com/mindset/how-to-stop-comparing-yourself-on-social-media/#:~:text=How%20to%20Reduce%20Social%20Media%20Comparisons%201%20Know,instead%20of%20noise%205%20Instead%2C%20Compare%20Yourself%20to%E2%80%A6Yourself

Meditation in a Culture of Comaprison
https://www.themeditationblog.com/meditation-in-a-culture-of-comparison/#:~:text=Meditation%20is%20an%20exercise%20in%20standing%20one%E2%80%99s%20ground,from%20what%20the%20rest%20of%20our%20culture%20stimulates

Journaling for Mental Health
https://www.urmc.rochester.edu/encyclopedia/content.aspx?ContentID=4552&ContentTypeID=1

Buunk, A. P., & Gibbons, F. X. (2007). Social comparison: The end of a theory and the emergence of a fiel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2(1), 3-21.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2), 117-140.

Gibbons, F. X., & Buunk, B. P. (199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mparison: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1), 129.

Jones, D. C. (2001). Social comparison and body image: Attractiveness comparisons to models and peers among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Sex roles, 45(9), 645-664.

Vogel, E. A., Rose, J. P., Roberts, L. R., & Eckles, K. (2014). Social comparison, social media, and self-esteem.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3(4), 206.

Morrison, T. G., Kalin, R., & Morrison, M. A. (2004). Body-image evaluation and body-image inve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a test of sociocultural and social comparison theories. Adolescence, 39(155), 571–592.

Cattarin, J. A., Thompson, J. K., Thomas, C., & Williams, R. (2000). Body image, mood, and televised images of attractiveness: The role of soci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2), 220-239.Aspinwall, L. G., & Taylor, S. E. (1993). Effects of social comparison direction, threat, and self-esteem on affect, self-evaluation, and expected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5), 708–722.